兒子回到台灣僅短短兩星期,除了去醫院看外公, 剩下的時間就靠老媽來安排
任何地方對他而言都新鮮有趣
於是乎, 帶他到淡水...
淡水紅毛城
十七世紀初期,看上臺灣優越地理位置的西班牙人,進入淡水後,在淡水河口邊的山丘上,興建聖多明哥城。
爾後,擊退西班牙人的荷蘭人,接著在聖多明哥城的城址附近重建一座更為堅固的城砦—聖安東尼堡。
來到臺灣的外國人因長期航行與本身髮色稍淡且偏紅,所以平埔族人大多稱外國人為紅毛番,紅毛番住的地方為紅毛城。
荷蘭時期的紅毛城綻放著耀眼的光芒,時至明鄭時期,淡水是處犯人流放的地方,紅毛城也連帶成了一座廢城。
直到清初,臺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紅毛城再度成為淡水河口防禦要塞,只是,清軍對它無過多經營。
清末英法聯軍之役後,淡水開港,英國人租借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使用,並在主堡東側興建領事官邸,
紅毛城再度熱絡起來,成為和各國人士交流的地方。
二次大戰爆發,日軍向英、美宣戰,臺灣當時為日本人所統治,英國領事館因而封閉,戰後英國人重返紅毛城,直至中英斷交。
二次大戰爆發,日軍向英、美宣戰,臺灣當時為日本人所統治,英國領事館因而封閉,戰後英國人重返紅毛城,直至中英斷交。
爾後紅毛城又歷經許多波折,還曾經委託澳洲、美國代管,
最終在 1980(民69) 年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
近四百年的臺灣與世界交流史,就在紅毛城的見證下,如舞台劇幕一場場地上演著
(網路資料)
真理大學
源自1872年3月9日,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叡理博士(Rev. Dr. George Leslie Mackay)登陸淡水,作佈教、教育及醫療工作。
於淡水砲台埔小山丘上(本校現址)興建校舍,並親自規劃監工,
1882年校舍建成後,為感念其家鄉安大略省牛津郡(Oxford County)居民的捐助,遂命名為Oxford College,
中文名為:理學堂大書院,後人稱之為牛津學堂。
該校現有兩處校區─新北市淡水區及臺南市麻豆區,是一所超過百年歷史的高等院校。
1965年,改制為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1994年,再改制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1999年,正式改名為真理大學。
走入真理街,首先出現的歐式建築物就是真理大學的「大禮堂」,
走入真理街,首先出現的歐式建築物就是真理大學的「大禮堂」,
建築依坡度而建,地下三層、地上四層、屋突三層,合計有十層樓,並寓含基督教教義,
以「虛心祈禱的手」為主視覺,外牆開口處重複使用尖拱造型設計。
真理大學內另一個參觀重點,即是「牛津學堂」,
這是全臺灣第一間西學學院,現公告為國家二級古蹟。
牛津學堂建築美麗,細節非常講究,
擁有臺灣式的紅瓦斜屋頂、西式老虎窗、中式兩進兩護龍四合院、西式圓拱形門窗及百葉窗,堪稱中西合璧的完美典範。
(網路資料)
淡水禮拜堂
淡水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發展的根據地,而功勞最大者首當加拿大長老教會馬偕牧師。
馬偕博士於西元 1872 年 3 月 9 日 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
也學習閩南語和地方文化,而原租賃的房子,不但是作為醫院,也是傳教的地方。
而在 1873 年為第一批信徒施洗,因無教堂,僅在租用住宅內進行。
為了擴張宣教,經常率領學生到各地傳教,開設教會,交由學生主持。
雖然經歷許多波折,卻能讓教會分布於整個北臺灣,而北部第一所教堂設於五股,
淡水教堂則是後來由偕醫館醫師宿舍所改建的,現為市定古蹟。
1901 年馬偕去世,教會進入了新的時代,
1901 年馬偕去世,教會進入了新的時代,
由於實際及擴展需要,教堂於 1915 年改建為一所北美洲樣式,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鐘樓設於正門上方。
1928 年因不敷使用,決定改建,
興建經費除了由會友、學生和各友會奉獻外,其大部分由馬偕牧師兒子偕叡廉,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且親自設計、督建。
於 1932 年改建,至 1933 年 9 月 3 日 完工。
淡水禮拜堂有著仿哥德式的尖塔,採用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外牆以清水磚砌造,內部採用有鋼筋的 RC 柱及樓板,屋頂大跨距的鐵骨承拖住,再以木板作天花板,左邊是高聳的鐘塔。
淡水禮拜堂有著仿哥德式的尖塔,採用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外牆以清水磚砌造,內部採用有鋼筋的 RC 柱及樓板,屋頂大跨距的鐵骨承拖住,再以木板作天花板,左邊是高聳的鐘塔。
1986 年屋頂因傳統屋瓦維修困難,故採用進口鋁質浪板全面翻修,
也將傳統玻璃改為鑲鉗彩色玻璃,教堂正面有著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
鐘樓則是「五餅二魚」及「客西馬尼禱告」的基督教義,而教堂已配合淡水風光,成為有名的觀光景點。
(網路資料)
滬尾偕醫館
馬偕於 1873 年在淡水租屋,免費為民眾義診,提供藥品
當時臺灣未有西醫,而且醫藥也非常有限,加上馬偕博士都是免費義診,因此來此看病的就越來越多,
所以馬偕就另外租房子做醫館,又去請在淡水為洋人看病的外國醫生來幫忙,並且傳授西醫醫術,現為市定古蹟。
1879 年, 馬偕 博士得到一位同姓馬偕的美國籍婦人捐款,馬偕利用這筆錢蓋了一棟中西合璧的醫院,叫「滬尾偕醫館」,
1879 年, 馬偕 博士得到一位同姓馬偕的美國籍婦人捐款,馬偕利用這筆錢蓋了一棟中西合璧的醫院,叫「滬尾偕醫館」,
是臺灣第一所西醫院。到 1894 年,每年受診者己逾一萬人次。
1901 年因為 馬偕 博士辭世,醫館一度關閉,直到 1906 年加拿大方面 宋雅各 醫師( Dr. J. Y. Ferguson )來臺,重開偕醫館。
不久,鑑於淡水港日趨沒落,且為因應時代而將醫院規模加大,以紀念臺灣醫療先驅 馬偕 博士。
1912 年臺北「馬偕紀念醫院」落成使用,滬尾偕醫館功成身退。
此後,醫館院舍八十年間先後曾充作神學院、圖書館、幼稚園和學生宿舍之用,
建築體亦多修葺,及至 1992 年最後整修完畢而成今貌。
馬偕醫館之建築為馬偕博士所設計,雖外貌樸實,卻是非常有價值的古蹟,見證了馬偕和先人的昔日情形,也令人發思古幽情。
滬尾偕醫館是臺灣第一間西醫院,
這間醫院跟今日的大醫院一樣,有醫學研究會,曾在一位病死的水手身上,發現一種因人吃螃蟹而傳染到體內的肺蛭蟲,
這也是全世界第一次發現的,因而聞名一時。
在中法戰爭的時候,它曾作為清軍的軍醫院,救護不少傷兵而立功!
清朝劉銘傳將軍為此特頒獎表揚,所以它又可說是「中法戰爭紀念醫院」了。
此外, 馬偕 博士也到處旅行,為人治療瘧疾和拔牙,
馬偕 博士在臺灣總共為人拔蛀牙約二萬一千顆,真是一件創舉。
後來,滬尾偕醫館在日治時代,為了擴充規模,遷於臺北市,它就是今日的「馬偕紀念醫院」。
(網路資料)
淡江中學
淡江中學創辦於1914年原來是長老教會培養傳教士的教會學校。
平時,學校不開放遊客參觀。校內景色優美,有淡水女學堂、馬偕墓園及八角塔,都極具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
八角塔完成於1925年,運用紅磚、釉花磚與閩南瓦等台灣地域性的建材,建構出一個融合中西不同風味的三合院建築,
八角塔完成於1925年,運用紅磚、釉花磚與閩南瓦等台灣地域性的建材,建構出一個融合中西不同風味的三合院建築,
也是當時傳教士在台灣留下的極為出色的作品之
(網路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