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心的天花板)
" 卡城唐人街的歷史 "
早在1885年已有華人在卡城活動, 他們多在牧場內當廚師, 家僕或是經營洗衣店.
1892年, 由於有華人被感染天花, 而引起300多名白人對華人的居所與商店盡情搗毀, 掠奪與破壞. 華人向警察, 教士求庇護. 在其後三個星期有騎警的巡邏, 華人才免再受襲擊.
1890年代初期, 第一個唐人街誕生. 位於中央街(Centre Street) 南與第九大道東南(9th Avenue S.E)交匯處. 當時有兩間餐館, 一間洗衣店, 兩間雜貨店, 一座有20個床位的宿舍及一間可供華人社交活動之所. (我經過那附近時, 有一間唐人餐館, 聽說是間很老的餐廳, 就是那時留下來到現在的)
1901年, 有位長老會的牧師 (Dr. J.C. Herdman, the misister of Knox Presbyterian Church) 想到唐人街傳敎, 但不被當地人接受. 當時的 Mayor Thomas Underwood 就提供一間小木屋位於1st Street S.W 近10th Avenue S.W 的地方租給他. Herdman 也同時出租一些地產給華人做生意. 因而第二個唐人街也漸漸成立了. 位於10th Avenue S.W 介於 Centre Stree 和 3rd Street 之間.
1910年到1930年, 很多重要的華人社團陸續成立. 國民黨, 卡加利中國傳道會 (現今的協和教會)第一個華人基督敎在唐人街成立.
1910 年, 由於加拿大鐵路要貫穿第二個唐人街. 當時有一群華人合力出錢決定要自己買土地開發唐人街. 花了$18,000 買下Centre Street at 2nd Avenue S.E 的土地, 另外又花了$22,000 建了一棟兩層樓的房子. 樓上住家, 樓下做生意. (這棟房子至今仍在). 就此前面的兩個唐人街不在了. 而第三個唐人街自此真正開始了. 也就是現今所在的唐人街發源地.
就是下面的兩層樓的建築物, 至今快100年了. (兩張照片是不同日照的, 所以天空的顏色不同)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華人在亞伯達省, 不僅求職受到明顯的種族歧視, 在工資上更是遭到不平等的待遇. 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 加拿大人對華人的接受與重視程度才逐漸提升. 而新一代土生的華裔及華裔移民的家庭高素質的生活, 皆有助於改變本地人對華人的看法.
1974年, 加拿大聯邦大樓建在唐人街其中的一區, 180個華人居民被遷出.
1976年, 正式規劃唐人街的範圍: 南北從河堤到4th Avenue S.W, 東西從2nd Street S.E 到 2nd Street S.W.
1976年, 愛群大廈落成, 專提供給老人居住.
右邊十層樓的是愛群大廈, 左邊是協和教會 (這敎堂至今也有快100年了)
這兩座建築即將要拆掉整合重建.
1979年, 由聯邦政府津貼的河濱大廈(Bowside Manor) 興建完成. 大約同時期, 各種商業活動也陸續在唐人街上開始經營.
1988年, 華英大廈落成, 也專為老年人提供住宿.
1992年, 中華文化中心落成. 由一群關心社區利益的華僑付出許多心血而建立了一所代表中華文化的中心, 這充滿文化特色的建築物不僅顯出華人社區的勇氣, 自信, 決心與才智. 更是卡城所有華人引以驕傲的.
其後有更多的地主及發展商接踵在華埠內興建一批批的建築物. 為唐人街注入更多的活力. 而在短短幾年內成為北美最整潔而有規劃的華埠.
經過這次偶然的機會,
讓我這來了十多年的新移民深深感到慚愧. 以往都不太常來唐人街, 一方面是停車困難, 另一方面總覺得與唐人街好像有點隔核. 可能是語言的關係,
亦或是唐人街上所賣的東西都比較老舊. 但它之所以能在繁華的市中心站有一席獨特的地位, 不就是因為它代表了中華遠遠流長的文化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